杨渊安静等待着,第二天一早,他们就乘车前往一处军属基地,然后有专机接他们离开,又过了半天才落地。
太昌发射基地,是华国的五大发射基地之一,每年都有大量卫星升空。
之所以选择在这里,是有道理的。
火箭发射离开地球,需要利用地球的自转速度,才容易进入轨道。
因此发射地点距离赤道越近越好。
而太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。
杨渊到了这里,也总算见识到了什么叫大场面,自己那点科研试验只能算是小儿科,这里几乎是科研的天花板。
这里的信号也被屏蔽了,杨渊的手机拨不出去,也上不了网。
因此他就这么安心的等着。
终于,时间到了10月10日。
任邛将他领到一处宽阔的数字化大厅里,前排有一座巨大的电子显示屏。
里面正放着巨大的火箭,以及各种数字表盘。
下方还有一排排的工作人员坐在大屏前,全都在仔细盯着各项参数,配合操作。
“这里就是飞天计划正式发射的观测中心了。”
任邛教授介绍道。
不一会儿,陆正国也赶过来,向他点点头,就将注意力落在电子屏幕上。
他问道:“准备工作如何?”
有研究员在一旁汇报:“一切就绪,即将在20分钟后发射,宇航员、航空器均已准备完毕。”
陆正国再问道:“对外直播了吗?”
研究员回道:“根据上面的安排,这次由官媒对外直播报道,指挥中心、观测中心还有现场都有记者入驻,目前直播已经打开,全国人民都在看着。”
杨渊看了眼手机,可惜他看不到这场直播,他看的是现场。
陆正国决策道:“一切根据计划行动。”
全场的所有人都精神一振,这场13年的研究面临的最终考验来了。
事实上,现在整个华国都沸腾了。
“我们……真的要登陆火星了?要是成功了,我可以不再学英语了吗?”
“不知道移民一趟要多少钱?我这辈子还来不来得及?”
“都别说废话了!快看,这就是超大型运载火箭吧!”
“……”
所有人都在期待这一刻,期待人类能否首次登上火星。
就连国外的许多媒体都在争相报道,认为这是华国对NASA国际地位的一次冲击。
而站在观测中心里的杨渊感触也很深。
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近一场真正的火箭发射。
根据现场的指挥讲解,火箭将在离开大气层后进入地球轨道,然后开始一级分离,舍弃助推器。
分解出的航天器将按照火星的方向飞行过去。
火星和地球都在围绕太阳公转,因此它们之间的距离、位置并非是固定的,而是时刻在变化。
最远的时候,它们相距超过4亿公里,最近也有5000多公里。
而在今年,它们处于一个相对近的距离,大约有7000公里,可以说是最适合登陆火星的时机。
如果错过今年,又得等一两年的合适时机。
这也是“飞天计划”赶在今年进行登陆试验的原因。
而面对这么远的距离,航空器将在太空里航行接近7个月,才能真正接触火星。
在这个过程中,宇宙里的空寂是一个困难,宇航员还要面露太阳等各种辐射,航空器也可能面对各种困难。
这对华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但是不管成功或失败,这场探索之旅都将注定成为划时代的突破。
所以说,他们今天见证的只是一个开始。
能不能真正登陆火星,还要7个月之后才能见分晓。
而这些不过是登陆火星前面临的困难,还有在火星上建立宜居营地,以及返回地球的各种困难。
这是一件浩大的工程!
随着20分钟的等待,杨渊看见陆正国站在指挥中心冷静地下令:“发射!”
巨大的火箭在画面里猛然一震,然后窜入天际。
镜头一直捕捉着它消失在大气层里,然后画面里才出现一幅航行星图。
其中一个金色的小点正在快速接近地球轨道。
这样的距离对于火箭而言,只需要大约10分钟,随即就是一级分离开始。
航天器迅速进入外太空,向荒芜的星际飞去。
接下来将是漫长的旅程。
航天器上承载了未来1年左右的宇航员开销,两名宇航员承载着全国的期望,孤独的向火星进发。
“从今天开始,所有人轮班在这里全程观测‘飞天’号的进展,直至一年后他们成功返回!”
陆正国郑重地向所有人宣布道。
回应他的是一阵欢呼:“我们进入太空成功了!”
陆正国点头道:“这只是第一步,真正难的还在后面。”
所有观看直播的人在主持人的讲解下,也明白登陆火星是一件漫长的事,他们需要长期等下去。
杨渊看了一遍,心想:“启明星项目的成功可以让这趟飞行时间进一步缩减,成本进一步降低,而且登陆火星的成功率也将大幅度提高。或许……我们以后真的可以合作。”
不过,这件事他没有对陆正国提。
现在对方也没有空思考这些,全身心投入对“飞天号”的监测里。
“陆院士,太阳黑子观测到有暴动倾向,可能会对未来的飞行造成冲击。”
这时候,一名研究员突然说道。
在他面前的电脑里,显示出一个赤黄色的圆球,正是被监测中的太阳,现在上面无数黑点如蚂蚁躁动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